宗喀·漾正冈布 (Yongdrol K.Tsongkha),文学学士(1985)、历史学硕士(1988)、医学博士(1995)。自2004年任澳门wns威尼斯登录入口民族学与藏学专业博导、教授(现任二级),自1999年起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欧亚腹地研究系(Dept.of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和人类学系助(副)教授、研究员(现系资深研究员)等。曾任牛津大学东方学院(Faculy of Oriental Studies)访问学者及牛津大学沃夫森学院(Wolfson College)成员、牛津辩论社(OU)成员(2014-2016)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5-2000)等。
1996年以来被遴选到包括牛津、剑桥、哈佛等在内的世界各地的60余家重要教育和学术机构讲学;在世界各地举办的数十个正规国际会议上做主旨发言。自硕士研究生时发表当时较有影响的《“本”巫同源考》(1987)和苏毗研究系列论文(1988-1989)、读博期间发表具有开拓意义的藏蒙医学研究系列论文,迄今已发表原创性论文近百篇、国际会议论文提要12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专利两项,主持拍摄国际获奖纪录片"Life among the People of Choni"等。2006年以来指导完成符合当代国际学术规范和标准的优秀博士、硕士论文数十篇。
主持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包括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美国政府合同公司语言学研究项目及中国地方政府文化及乡村与牧区社区文化服务工程等多项。其中1998年完成的中国科学院资助项目“西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具有开创性;2002-2003年主持完成美国政府合同公司McNEIL Technologies, Inc语言研究中心的两个应用语言学项目鉴定评级为“Excellent”(优秀),2012年主持完成的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蒙医学史”(07BM014)鉴定等级为“优秀”。另外2009-2014年间指导中国研究生获得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包括青年和西部项目)12项、教育部及其他各类学术研究项目数十项,指导美国研究生申请到富尔布莱特基金(Fulbright Program)等研究项目数项。
以汉、藏、英三种语文为基本工作语言,自硕士毕业到博士后研修阶段在正式课堂和田野中学过5年到3个月不等的梵、阿拉伯、拉丁、蒙古、圣经希伯来(Biblical Hebrew)、印地、突厥、波斯、朝鲜、德、思哇荷黎、冰岛语等22种语言及数种藏汉方言,曾较系统地跟世界知名语言学家如Christopher Beckwith和 Paul Newman 等研修历史语言学,担任过美国政府合同公司McNEIL Technologies, Inc语言研究中心顾问(Linguistic Consultant 2001-2003),主持完成过该语言中心的两项被评论认为是“只有顶尖语言学家才可做的”应用语言学项目("a challenge which only highest-level linguists, such as Dr. Tsongkha, can meet.")。2015年1—3月应邀在牛津大学语言学系名为“语言学传记 (linguistic biography)”的语言学专业课程授课半个学期。自2004年以来是澳门wns威尼斯登录入口用全英文或英汉双语教授多门非英文专业全新课程的为数不多的教授之一。他教授的“欧亚腹地与藏传文明”(Central Eurasia and Tibetan Civilization )于2016年底被遴选为澳门wns威尼斯登录入口研究生院首批7个全英文课程建设项目之一(其中人文社科类总共两项)。1999-2003年在印第安纳大学任教及从事博士后研修期间在该校20个院系修习包括欧亚腹地语言与历史、藏学、蒙古学、印度学、历史语言学、欧洲古典艺术、土著印第安研究、西方政治批评史、世界史、美国史、人文地理、环境事务在内的约60门课程的记录,在该校广为人知。充分体验了西方学术的纵深度,扩展了研究视野。美国杰出世界史和世界贸易史专家George Brooks教授在他发表的公开信中称“宗喀博士确实是我所遇见过的最博学而且与我志趣最为相投的人之一。他是一座学术宝库!”(Dr. Tsongkha is surely one of the most erudite and congenial person I know. He is a scholarly treasure! Jan 21,2003)。
宗喀教授在藏蒙医学、藏区考古与上古中古史、当代西藏问题、欧亚宏观历史、历史语言学(汉藏印欧语词) 、藏缅-阿尔泰地名、藏区生态文化、汉藏蒙交汇边缘社区、藏区考察家及考察文本及濒危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和卓越的田野工作。
以对藏区考古与上古中古史研究的贡献为例,1992年国际会议论文和1995年发表期刊论文中首次证实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石器时代考古遗物中被考古学家们认定为“意外创伤”的带孔颅骨实为同期欧洲与北非史前文化中常见的“穿颅术”(craniotomy)。此项研究被公认是改写了世界早期医疗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过去科学史家们一般认为中国和大部分亚洲地区在史前时期无此种穿颅术。1994-1995年发表论文对史前延续至今的吐蕃特和其他藏缅民族地区“屈肢葬”、“蛙纹”与“鲁”(klu)信仰的解读等也属开创性研究。1986年硕士期间的论文《“本”“巫”同源考》,被任课教授李文实先生批示为是“一篇具有优秀的博士论文框架和深度的文章”,被《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全文刊载,后被中国语言学家大家邢公畹教授等引用,邢认为该文“大概是第一次提出藏族本教和汉族巫教同源的文章 ”(2002)。1988-89年发表探索吐蕃邦国之一苏毗(sumpa,松巴)的系列论文《苏毗初探》(共5篇),据2012年《中国藏学》第100期纪念专刊发表的专文统计,《苏毗初探》(一)为该期刊发表的近1700篇论文中引用率最高的三篇学术论文之一。引用者中包括多位大陆和台湾等地的顶级藏学家。2005-2016年,他领导的团队对柴达木及其周缘包括阿尔金山北缘在内地区被盗吐蕃墓葬及其流落到世界各地的文物进行了持续调研和开拓性研究,备受国际学术界重视。尤其是柴达木地区东北缘都兰等地吐蕃墓葬群的“发现”,在1996年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学术委员会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近百年来藏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但由于柴达木自1940年代就存在盗墓现象,1990和2000年盗墓活动甚至一度失控,数以千计的墓葬遭破坏,考古发掘和研究与保护未能跟进。2010年,他和学生合著《都兰热水河南岸吐蕃三号墓葬出土藏文碑刻考释》(《文物》2012.9)等文。尤其是利用墓葬出土的一组藏文碑刻,参以古藏文木牍、敦煌古藏文写卷,第一次揭示了一座墓主人的身份及其家世渊源。2017年为捷克国家科学院和Charles 大学在布拉格联合主办的“安多区域社会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The Lost Pious Queen and Great Ministerof Tibetan Empire in the Eastern Tshadam Basin of Amdo: A Survey of the Old Tibetan Inscriptions among the Recordings and Objects related to ‘Mchimszalhamo shags bran ka’’Blonshe’ukhrika’ and a ‘Blonche’ discovered from Dulan and the Vicinity”(虔诚贵妃与权臣大论:柴达木吐蕃古墓和地面出土的13通古藏文石碑考释),对近30年从柴达木吐蕃古墓和附近地面陆续出土的13通古藏文石碑进行了释读,证实了藏语系佛教建筑物在公元9世纪前已在柴达木存在的事实,并提出现柴达木东北缘都兰及其周缘地区在公元7世纪中叶开始的约200年间可能为吐蕃北控河西丝绸之路商道、向东与唐争控陇右和河陇地区的战略大后方的论断。
对藏蒙医学研究的贡献,1992年以来发表藏蒙医学方面的原创性系列论文数十篇。早期的重要论文包括《史前藏医学发展线索研究》(1992、1995)、“Tibetan Material Medical Dissemination to CP of China”(1998)、《吐蕃特诸邦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8世纪—公元6世纪》(1996)、“The Tang Chinese Physicians at the Tibetan Emperor during 7th-9th centuries AD”(2000)等,属开创性研究,被广为引用。2003年以来,明确提出16世纪以后的吐蕃医学(藏医学)应称“蒙藏医学”或“藏蒙医学”,而不是将本属同一医学体系,人为地割裂成“藏医学”和“蒙医学”,以纠正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尤其是中国学术界的学术假想,并主张藏蒙医生间应加强交流、破除人为制造的藩篱,整合资源、促进藏蒙医学的“跨越式”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相关政府部门认可。2007年宏观论述了藏蒙医学在世界医学体系中的独特位置,提出西方(希腊-罗马-阿拉伯)、吠陀、中医(包括日本、朝鲜及越南的传统古典医学)、藏蒙医学为欧亚或世界“四大医学”学说,被广泛认可和引用;2007年,他指导学生帮助相关部门撰写申请文本,将“七十味珍珠丸炮制技艺”等三项传统藏药的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主持完成中国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藏蒙医学史》(2007-2013,鉴定结果为最高等级“优秀”)、目前,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藏蒙医学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2015-)。
譬如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领域,2003年底起在家乡青海省湟中县举办“却西德哇传统运动会”和“宗喀艺术节”等,先后有数十万群众参与。曾先后策划成立了以弘扬藏区传统歌舞为宗旨的“玉树雅拉襄波牧民歌舞团”(2006.2)、湟中“宗拉仁姆农牧民歌舞团”(2006.3-)、“却西德哇丹德尔歌舞队”(2003.12-)等,并赴多地(包括省外)演出。将家乡的“却西德哇古老游戏”申请为首批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5),2005年春与他人共同将藏区部分体育舞蹈项目引入澳门wns威尼斯登录入口等院校的正式课堂,2005-2011年间将“果卓”(锅庄)推广普及到兰州等地数以百万计的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2005年秋创建“澳门wns威尼斯登录入口藏缅-阿尔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2004年,与有关地方政府合作创办了“宗喀艺术学校”,2011-2012年将在藏区消失近千年的sPolo(polo 即马球)在黄河上游玛曲草原“复活”,成为国际体育届重大新闻。他主导的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和模式被厦门大学蓝达居教授等学者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模式之一:“宗喀模式”即专家学者主导的模式。
宗喀教授在求学期间对他的学术、学术品格和精神的塑造有影响的师友除已在上文提及的Christopher I Beckwith教授等外,尚有李文实教授(文学学士学位论文导师)、芈一之教授(本科政教系公共课“地方民族史”任课教师及硕士导师)、藏学家李延凯教授(硕士论文特任导师)、祁顺来教授(藏文经典文献阅读指导教师)、却西·洛藏巴丹嘉措仁波且(格鲁巴高僧处世哲学和礼仪传授者)、格鲁巴资深艺术家阿庫却西·扎西尼玛(格鲁巴寺院仪轨与艺术资深传授者)、赵盛世教授(西方中世纪史)、蔡景峰教授(医学博士学位论文导师)、赵璞珊研究员(中国医学史)、程之范(西方医学史)、陈践践教授(古藏文)、段晴教授(梵文)、葛维钧(梵文初级)、强巴程列教授(藏医大家)、堪素嘉漾图布丹人波且(格鲁仪轨)、Dr Jerry and MrsLauraJosseph( 美国文明与社会)、)Elliott Sperling教授(藏学批评史)、George Kara教授 (蒙古学)、ChristopherAtwood教授(蒙古学)、N.Shahrani教授(中东语言与文化)、Ipsen教授(西欧史)、Nattier教授(佛学史)、Manring教授(梵文与吠陀文学)、Dierks博士(美国史)、Demallie教授(北美土著印第安文化)、Ransel教授(斯拉夫语言与文化)、O’Meara教授(人类活动与环境事务)、M Pattison (英美文学)、S.Belth(北美植物)、 DrTashi and Lobsang Rebgey(北美社会组织) 、赞拉·阿旺慈诚教授(拉萨三大寺的传统与嘉戎藏语)、吴宽教授(佛教信仰与践行)、Ulrike Roesler教授(噶当巴传统)、Helen Octob(古埃及文)、George Fitzherbert博士(吐蕃特文学)等。(本简介文字由宗喀·漾正冈布教授提供)
联系方式:tsongkha@lzu.edu.cn